記者 陳柏翰 綜合報導

總統賴清德上任滿一週年之際,針對在野黨推動核電延役議題,重申核安審查、高門檻原則,並鬆口表示「若確保更安全、廢料更少,政府不排除發展先進核能」。這番話為台灣能源政策注入新想像,也為「第四代核電」打開政策討論空間,成為進入AI時代後,供電穩定與低碳轉型的潛在解方。

根據經濟部資料,核三二號機於5月17日如期除役,台灣正式邁入無核時代。但面對半導體、資料中心與生成式AI對電力的爆發式需求,火力發電佔比飆升至84%,外界對未來穩定供電與減碳效果產生疑慮。尤其第四代核電在全球快速發展,包含美國、中國、法國、日本等31國於COP29共同承諾擴大核能應用,凸顯此技術已成為國際綠能轉型關鍵支柱。
第四代核能再定義「安全與永續」 全球投資快速加碼
第四代核電技術由「國際第四代核能論壇」(GIF)主導,強調高安全、低碳排、廢料少,具備比傳統核電更強的經濟性與應用彈性。其代表性設計如熔鹽反應爐、鈉冷快中子爐、小型模組化反應器(SMR)等,能在高溫下提供工業熱源、製氫,甚至部署於偏遠地區或資料中心旁。
美國能源部投入32億美元研發經費,啟動示範計畫,微軟與Google等科技巨頭紛紛簽署長期合約布局核能供電;中國也於2023年正式商轉首座高溫氣冷球床反應爐,展現該技術已從理論走入實用。巴克萊預估,美國資料中心用電至2030年將佔全國電力9%以上,未來沒有穩定無碳的基載電力,產業恐面臨競爭劣勢。
台灣如何布局下一代能源?產業穩供與淨零排碳同步成挑戰

面對國際趨勢與產業現實,台灣若要達成2050淨零目標,僅靠太陽能與燃氣勢必不足。第四代核電已不只是科技問題,而是電價、排碳、產業競爭力的總體選擇。台灣可評估與國際同步啟動小型模組化反應器測試場域,結合產業用電與碳權交易策略,打造兼具穩定與低碳的能源配比。